全国加盟热线:17601060666
咨询热线:400-669-2961
【美育探索】美术也是一门语言
说起语言,平时我们一般认为语文、英语才属于语言范畴的事物。其实,语言只是人类表达思想、情感、观念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与认识的工具。除此之外人类还有多种对这个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方式,而美术就是其中之一。
美术作品不仅是一幅画、一件雕塑或一个设计,更是人类思想、情感和认识的传达与表述。并且这种表述方式起源非常早(早于文字语言),是其他的表达方式不可替代的。
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思维方式从感性逐渐发展至偏理性,在绘画表现上也会有更高要求。
从自发或感性的表现,发展为理性、有意识的表现。
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图式期(5-7岁)向写实期(9-13岁)发展的过程,但很多孩子或者是成人的绘画能力会停留在图式期,这就是常说的“转型期之痛”。
这也就是总有家长说为什么后来大多数孩子不再喜欢画画的原因——— 孩子在图式期时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。
照席勒的观点,随意涂抹只是种感性冲动,只有按规则,才是理性冲动。
那什么是美术语言呢?
语言,是我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,而美术语言和文字语言都属于视觉语言符号。
只不过,文字是抽象出来的语言系统。
而美术语言则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,是一种更直观、更真实、更生动的语言系统。
美术语言的系统组成
美术语言系统主要由造型元素和组织原理两部分组成。
造型元素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形式部分,包括线条、形象、色彩、空间等基本要素。
组织原理是指造型元素在构成艺术作品时所具备的审美形式规律,如对比、统一、平衡、焦点、节奏,等等。
以美术语言新系统为基础的美术课
长期以来,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对美术语言系统的学习需求,导致孩子对视觉艺术形式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认识肤浅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最后的结果不仅是他们的美术鉴赏和表现能力难以获得进步,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受到限制。
而以基本概念和原理概括化了的知识比零乱知识的学习,在新的情境中有更强的迁移力。 那么孩子的美术课应该以美术语言系统为知识基础,而不是单纯的在模仿老师的技法。
获得美术表现能力前提是:对美术语言有基本的理解
从美术表现的角度来看,即各种水彩画、蜡笔画或是各种创意作品。在孩子们获得这些美术表现能力的前提在于对美术语言有基本理解。
如果我们仅仅只关注孩子那些奇妙的想法,而不关注孩子想法的合理呈现和信息传递,这样的美术表现必将因为失去基本的语言规则,而屏蔽孩子表现的真义,从而让画画不再是孩子的兴趣。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,美术语言的难易程度则要去适合不同孩子进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。只有先教会孩子分析经典作品中的美术语言,再把学习到的美术语言运用于到绘画表现中,孩子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、认知和思考。